中医临床伤寒论宜忌篇|甘草|柴胡|人参|汤证

摘 要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忌发汗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忌发汗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痓。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痓。



宜发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絷絷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忌吐第三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忌下第五

咽中闭塞,忌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诸外实忌下,下之皆发微热,亡脉则厥。

诸虚忌下,下之则渴,引水易愈,恶水者剧。

脉数者忌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尺中弱涩者,复忌下。

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太阳证不罢忌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忌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证未解,忌下,下之为逆。

少阴病,食入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忌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则死。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汤,胜丸散。

凡服汤下,中病则止,不必尽齐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少阴病,五六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浮,按其心下坚者,宜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利而脉不负者为顺,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答日: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差,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

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宜下之。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脯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

宜温第七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宜温之。

下利,脉浮大者,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宜温之,与水必哕。

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者,宜温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藏有寒故也,宜温之。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宜温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温之。

忌火第八

伤寒,加火针必惊。

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宜火第九

凡下利,谷道中痛,宜灸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忌灸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宜灸第十一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脉不足,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者,宜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伍拾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主厥,厥阴是也,灸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忌刺第十二

大怒无刺、新内无刺、大劳无刺、大醉无刺、大饱无刺、大渴无刺、大惊无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

宜刺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宜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宜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脉脾,名曰纵,宜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宜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宜刺,写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後动脉是也,针入叁分补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宜刺。

忌水第十四

发汗後,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

宜水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後,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厥阴,渴欲饮水,与水饮之即愈。

呕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1. 治疗当治人,调理先调心。

2. 临床对于主诉繁多的患者,日本人有个词用的很不错,叫“不定愁诉”,很好

地说明了患者的这个状态。

3. 荆防柴归汤对容易感冒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是一张助孕好方。

4. 月经量多,要问是否有涌出来的感觉。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阴天,是阳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黄梅天,是阳虚兼杂有湿热。

6. 芍药啊,是小大黄,能通便,用大量芍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大便。

7. 桂枝体质小儿易挑食,有鼻炎,老生病;柴胡体质小儿易感冒,发烧,过敏;麻黄体质小儿易生癣,鼻炎,肥胖,皮肤黑,鼻子圆大肉厚。

8. 男孩子在精神层面和母亲关系大,男孩子聪明,母亲一般也聪明;女孩子在身体层面更像父亲,女孩子要有好的身材,父亲一定要瘦。

9. 除烦汤证多焦虑,解郁汤证多压抑。

10. 郁闷的话,一个是要汗出来,一个是要说出来。

11. 毅力是什么?毅力是宽容自己的身体,不要老是对于身体的小毛小病耿耿于怀。

12. 男人要吃,女人要睡。

13. 女人的舌一定要红,但不要过火,火不过头不用清。

14. 昏睡不都是阳虚,昏睡也有火。

15. 三高患者,一个是心情要不急不躁,一个是体重要不胖不瘦,一个是饮食要不饥不饱。饮食要根据自己的感觉,不吃肥腻即可,吃饭要细嚼慢咽,每次吃饭时应记得我说的——多嚼五口。

16. 没有吃早餐者,往往舌苔厚。现代中医学把舌苔的诊断价值往往夸大了,主要还是看舌质。

17. 有瘀血证时,左下肢、左下腹症状比右侧更严重一些。

18. 健脑方:柴胡体质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体质可用葛根汤。

19. 年轻人高血压往往是白大衣高血压即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不要盲目用降压药。

20. 乳房胀痛,一个是考虑柴胡剂,一个是考虑桂枝剂。

21. 女性大便干点好,要是拉稀,一下子就老了;后门紧啊,主寿;老是拉稀的,多数是胖老太,往往心脑血管有问题。

22. 产后怕冷者,有很多是心理压力大、抑郁导致的,不都是气血不足或阳虚所致。

23. 女性调节,一个是生育问题,一个是容貌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需要一个东西,需要什么东西呢?需要——爱。

24. 中医减肥个体化强,如脸上胖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脐周胖者可用防风通圣丸,脐上胖者可用大柴胡汤,整个腹部胖者可用五积散,下肢胖者可用防己黄芪汤。

25. 止痛药不止西医有,我们中医也有。中医的止痛药是什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古时的一张止痛方。

26. 柴胡体质之人性格多执着,敢于承担责任,易自责,易过敏;桂枝体质之人,性格随和,讨人喜欢。

27. 望诊非常重要,但往往被我们现在的医生给忽略掉了。其实,我们经方家是善于望诊的。

28. 躁动多在五六月;思考多在秋天。

甘草一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大概是临床上用得最多的一味药了吧。我们在仲景的《伤寒论》中也随处可见甘草的身影,炙甘草尤其多见。甘草为何有如此魅力?让我们来看看炙甘草在仲景经方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吧。

一、调和作用

01

调和诸药

调和为甘草之本能,《伤寒论》方中比比皆是,其中代表性方证如桂枝汤,用炙甘草调和诸药,有安内攘外之功,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缓之症投之无不奏效。小青龙汤中用甘草,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气饮互结之处而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佐以甘草从中调和,使芍、附共同发挥作用,且兼顾气阴。

02

调和营卫

太阳主表,统辖荣卫,乃《伤寒论》所言人体最外一层,故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伤寒论》第53条宜桂枝汤,其机要全在于资养胃气。方中炙甘草既可以助桂枝调卫,又能协芍药和荣,最主要的是使胃气不弱,达到营卫之调和。又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茯苓甘草汤中之炙甘草,均有调和营卫之用。

03

调和中宫

甘草炙用可养胃助脾,作用于中宫,能起到养、资、助、健、暖、保、和、安、培、补等功能。桂枝加厚朴汤之甘草,能和中救逆而疗误下之证;小建中汤以炙甘草为臣,资养脾胃,生养营血,使木气疏和;黄芩汤用炙甘草,以和中缓津液之下奔;栀子柏皮汤用炙甘草,以和胃保脾,缓苦寒之性;理中丸用炙甘草,以坐镇中州,中气既立,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吐泻亦自平。

04

调和阴阳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发汗后阳从外泄,卫气不固,故汗后恶寒。芍药甘草汤佐以炙甘草从中调和,助芍、附使阴阳调和。汗下后阴阳两虚,茯苓四逆以炙甘草之甘扶阳救阴。



二、制约作用

《伤寒论》方常以炙甘草之甘缓,制药之悍或缓证(症)之急。

01

制药之悍

石膏辛寒,具有解肌清热之功。仲景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中一以甘草缓寒平苦,使得无损脾胃;二以甘草配人参、粳米以救津液之虚,抑制石膏之悍;三以甘草特救肺气之困;四是倍甘草以和中,又减石膏之苦,助清内攘外。芒硝咸寒,软坚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用炙甘草缓大黄、芒硝之悍,使二者留中泄热,故谓调胃;因甘能胜咸,故用甘草制芒硝。在太阳少阳两感证中,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缓麻黄发汗之猛,求微汗得解。在湿邪内阻、气化失宣、病深关节时,用甘草附子汤,以甘草为君,缓和诸药,使猛烈之性缓缓发挥作用,免留后患。

02

缓症之急

医反复下之之误治,取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为君,既可益胃之虚,又可缓痞硬之急。太少合病之腹泻,以黄芩汤之甘草配大枣和中,以缓津液之下奔。少阴病因阳郁不伸、气机不宣导致四逆,出现咳、悸、腹痛之症,投以四逆散,用甘草为君,调中缓急止痛。血虚外感风寒,气血被寒所遏,导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调和厥阴,以甘草配大枣以缓肝。

三、配对组方

《伤寒论》方中运用甘草与治疗主病证的药物配对而发挥其特殊功能。

01

救津

因服桂枝汤后大汗出、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之甘草配人参、大枣,取味甘补土而生金。金者水之上源,意在救津液之虚。病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之竹叶石膏汤证,以人参配甘草益气生津。

02

补中培土

汗后心阳虚而水邪上逆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佐甘草配大枣,培土以制水,达平冲降逆之目的;栀子甘草豉汤证,先煮栀子、甘草,缓其苦寒,以利清虚热而除烦,但重点是补益中气,以解少气之症见;医反下之的甘草泻心汤证,重用甘草为君以补胃,与大枣相配,则补中之力更著。

03

刚柔相济

病在太阳日久、表邪已微,治以麻、桂之合方轻剂。方中芍药配草、枣而酸收甘缓,又有姜、麻、桂之辛甘发散,合方则刚柔相济,获小汗解邪之效。

04

辛甘复阳

《伤寒论》中多次运用四逆汤,主要针对脾肾阳虚。方中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发汗过多的桂枝甘草汤证,辛甘合用,阳气乃生,心阳得复而悸动自平。



05

酸甘益阴

太阳夹饮证误治伤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中芍药配甘草酸甘益阴,得生姜、大枣,一以协和诸药,二以培养中气,使内停之水饮尽从下去。

06

酸甘化阴

伤寒脉浮、自汗、脚挛急误治之后得阳复,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使阴复,如此两脚自伸。若汗后身疼痛,乃营卫虚而不和,治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中甘草助桂枝专行营分,辅人参滋补血脉生始之源,配芍药潜行于经脉而定痛也。

07

酸甘相辅

因表证未解、阳邪陷入太阴,故以太阳之桂枝汤加芍药,以阴和阳,芍药得甘草,酸甘相辅,和脾缓急止痛。

08

甘淡相佐

伤寒汗出而不渴,乃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茯苓甘草汤行阳以绕阴,甘草佐茯苓渗里缓中并用,乃留津液以安营之用。

四、资助中气

病在表而以火劫汗,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以救逆。方中甘草配大枣以资助,使心阳得复,中焦水谷之精充。邪入少阳而太阳未去之柴胡桂枝汤证,方中甘草助人参以扶正驱邪。又误下之后邪陷痞结之半夏泻心汤证,甘草助参、枣益气补正,既使谷气内充,又使邪不复作。胃虚食滞之生姜泻心汤证,甘草配干姜以温里(中)寒,助参、枣以补中州之虚。汗、吐、下后胃虚饮逆作痞之旋覆代赭汤证,以人参配甘草养正补虚,甘草得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